觀點意識:爭議性議題?

Samuel
6 min readDec 22, 2018

--

觀點?有些字典上會說明觀點意味著『從一定的立場或角度出發,對事物或問題所持的看法』;也可以查到一部分的解釋說明觀點就是『從某個主體利益』出發所形成的對事物或問題的看法。換句話說,觀點基本上意味著一種『主觀的意識型態』,而主觀(非客觀)的思考下,其實就意味著存在僅有片面見解的可能性。

有興趣瞭解更多關於偏見、思考的夥伴個人推薦「橡皮擦計畫」,和「何時要從眾,何時又要特立獨行」這兩本書。

其實,在大部分的狀況底下,我是一個帶有強烈主觀意識的工程師,不過隨著經驗的增加,加上近幾年職場天堂路的訓練,已經慢慢有稜角被磨順的趨勢(笑),對於事物的正確(正反?)與否開始醞釀出一些不同的思維型態。提到觀點,如同開頭所解釋的是帶有「立場」型態的主觀意識,再幫助個人評判事物時可能會導致一些偏頗、不客觀的狀況發生,但也因為這樣的主觀意識涉及更多的思考層面,往往也會在過程中碰撞出更多的創意價值。

但這篇文章其實是想和大家聊聊,為什麼我幾乎不曾(願意)分享任何帶有爭論性議題的文章或觀點呢?

畢竟從各種千奇百怪的社群爭論案例(職缺啦、工作啦、哪間公司很雷啦、發言不當啦),作夢夢到的或者神奇爆卦的,選舉公投議題或者涉及個人公關名聲(抄襲造假啦)之類…其實在科技發達的現在,我們可以輕易的接收到大量具有爭議性,來自不同媒介的資訊們;但只要稍微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觀察這些現象,可以很快地發現到大部分的社群就如同羊群般茫然的朝向特定方向前進著(從眾效應),在這樣的狀況底下,其實只要跟著風潮發個文,就可以和人群們一起吵的轟轟烈烈冰冰ㄅㄧㄤˋㄅㄧㄤˋ,順便刷一波個人存在感哈哈哈哈哈,社群行銷的基礎由然而生(網紅開大絕)。

補充:從眾效應樂隊花車效應(英語:Bandwagon effect)是指人們受到多數人的一致思想或行動影響,而跟從大眾之思想或行為,常被稱為「羊群效應」(英語:Herd behavior)。從眾效應是訴諸群眾謬誤之基礎。

但面對這樣的狀況,通常我會有兩種選擇,要馬選擇做為一個讀者,要馬選擇用帶有主觀意識的型態去閱讀這些內容,但不輕易表態或分享;除非我能夠清楚瞭解事情的真實性,甚至是親眼看見事情的發生,基本上我都會選擇僅僅透過「單純表達個人立場」的方式來論述一件事情,例如:我支持婚姻平權,因為我認為…blablabla 而不是分享像是「護OO又做了什事情,太可惡了」這種內容;或者可能看到一些很天兵的徵才職缺,我可能會分享這篇文章,但不是覺得這些公司很雷(笑),只是單純覺得這真是太有趣了 。

公投議題前陣子炒得火熱。

畢竟有太多太多的狀況,主觀的色彩真的很容易凌駕於事實之上,加上人類其實都容易選擇自己熟悉的思考舒適圈,逃避站在對方立場去思考事情發生的原因;當然還有更重要的,呈現出來的資訊,就如同我們總是「嚷嚷著媒體不可信一樣」,今天只是換了一個媒介,而任何的眉街上面,其實都存在著太多太多片面的資訊。而類似的狀況,發生在團隊合作、資訊吸收、情侶溝通還有任何日常生活中涉及思考層面的事情。

但?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一切的背後肯定是有個故事的(苦笑),熟悉我的朋友們應該或多或少都知道更多細節(喂),不然我應該到現在都還會是幾年前那個,整天急著爭論「什麼是對的」,充滿正義感的那種角色吧哈哈哈哈。

這件事情不僅僅讓當時的我對於所謂「社群從眾效應」感到強烈的好奇、對於所謂「大大」,所謂「網紅」這幾個名詞的厭惡感提升到最高點。2015 年當時因為某件事情的因素,導致自己在幾個特定社群上被許多人給強烈的抨擊,還記得光是能看見的言論就充斥著像是:

👉「畜生,不懂的尊重…」或者「這種抄襲的人真是可恥」的言語

更別提還有像是

👉「台灣的工程圈很小,你就不要被我遇到」

👉「這種人以後在設計圈一定混不下去啦」這類型的言論。

再加上這件事情被當時幾位所謂「網紅」分享和討論的原因,更是大幅度的加速了整件事件的發酵速度,除了言論持續增加之外,開始有一堆人加我臉書,為的是能夠更直接的用訊息繼續攻擊或者看看我有沒有做出其他的動作,而社群內的風向完完全全把我定位成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短短兩天的時間,我的感覺從難受到失望到絕望,對於我所嚮往的業界感到陌生;重點是不管是發言的、攻擊的或者是看戲的,有 99% 都是我完全不認識的陌生夥伴,我們之間其實…

從來沒有講過一句話

從來沒有見過彼此

從來沒有在社群上互動過

更別說,從來沒有聽過「站在我的角度」的事實

但卻能夠把事情講的彷彿已經看見事情的全貌一般。

嗯…沒記錯的話,當時的我根本嚇傻了,隔天在公司一個崩潰哭得亂七八糟,嚇爛我的同事們哈哈哈哈哈哈!

而那年我剛出社會,工作資歷未滿半年。

正是因為自己曾經是類似事件的受害者,我更不願意因為一時沒注意,讓自己成為加害者這樣的角色。

正是因為清楚當時承受的壓力有多大,我也不希望由於任何不真實的言論,導致任何人需要承受不實包袱的重量。

隨著工作經歷的增加,我其實慢慢慶幸自己曾經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它確確實實的激勵了我!要持續成長,要建立角度更多元的思考模式,同時告訴自己永遠不要成為「那樣的人」,才不會那麼輕易地被人踩在腳下(誤);或許現在說起來似乎是那麼的雲淡風輕,畢竟也是三年前的事情(笑),當時運氣好,有一位前輩出面幫忙解決這件事情,但如果沒有這位前輩出面,事情會到底會怎麼發展?呃,我生性樂觀所以覺得啊反正最糟不就那樣,現在反而更天不怕地不怕,但我們或許都不知道這些帶有傷害性論述的言語,或者任何具攻擊性的網路行為,它們帶給一個人的陰影,究竟會在那邊停留多久?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要求自己,如果真的要分享什麼資訊,要記得!我們是有責任要去確認資訊的正確性,甚至試著去站在不同觀點思考事物的各種可能性,更多時候我會選擇相信親眼所見與體會的價值,同時我也希望像這樣的精神,在資訊傳遞如此快速的時代中,每個人都能夠謹記在心👊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反正鼓掌不需要花錢🙏,用力地按下50次鼓掌給予一些鼓勵吧!您好,我是Samuel,目前是一位軟體工程師和介面設計師,Cosign和Kapi的共同創辦人;正在努力培養跨領域的思維,認為分享和傳遞資訊這個行為能夠改變整個環境與業界氛圍。熱愛設計,技術實作,創業和攝影,有任何想法或者合作的機會都歡迎一起喝杯咖啡。個人網站:www.samuel-kao.com 
個人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itysite1025

--

--

Samuel

Head of Product in Hahow / Software Engineer / Designer. Feel free to book me at https://calendly.com/samuel-kao/3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