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Hahow for Business (ㄧ)— 一個產品的誕生

Samuel
14 min readJul 10, 2021

--

Echo 第一版精美的首頁圖

Continued growth requires learning to incorporate your worldview into the worldview of those around you — To lead, you have to follow.

嗨嗨,我是 Samuel!目前是 Hahow for Business 的 Product Owner,意外發現上一篇文章竟然是半年前(驚?!)原本從 WFH 的第一天就決定要開始產出文章,畢竟之前有很多想寫的主題,但可能是因為惰性總是能夠戰勝一切,一直發懶沒有動筆…

希望這一切能夠帶給各位夥伴一些幫助,About Hahow for Business 預計將分成四篇,會是一系列的文章喔。

  • 第一篇我們會聊到 Hahow for Business 是如何誕生的?從零到一的過程中有些什麼有趣的事情?該如何進行?帶著各位夥伴從瞭解市場開始認識 Hahow for Business。
  • 第二篇會來聊聊我們是如何和客戶保持關係與建立默契?同時聊聊 Hahow for Business 的未來可能會是什麼?
  • 第三篇會聊聊產品團隊的文化,如何和團隊共同打造最適合的專案管理流程和彼此的協作方式
  • 第四篇會來聊聊個人在團隊中的角色轉換,如何同時在產品團隊中擔任 Product Owner / Front-end Developer /Designer 多個角色,可能會需要面對的問題會是什麼?如何同時在團隊中擔任 Product Owner 和 Tech Lead,最後又是如何回到專職的 Product Owner 各個過程

希望能夠用比較輕鬆的方式和有興趣的夥伴聊聊,我們是如何在這從零到一的過程中跟著原本不存在的產品、來自不同領域的產品、業務夥伴與企業客戶們共同成長的故事。

文中所提到的競品分析只是個參考的方向,也在這邊呼籲所有產品人在打造產品時都應該要抽出自家產品的靈魂與價值。Business 對於 Hahow 來說是個全新的領域,從內容、社群到媒體都是我們過往所不熟悉的,但我們仍然期待能夠將 Hahow 的使命:

創造一個不受限與適才適性的環境,讓大家更輕鬆快樂地累積知識技能,推動社會持續進步

帶入 Hahow for Business 這個產品,不僅僅是把 LMS 或者 LXP 這樣的「學習工具」做得更好,我們將會重新定義企業學習的範疇,這一切可能來自於打造企業自主學習的組織?引領產業轉型的典範?也可能是創造內部人才流動的價值?我們將持續往前, 跟著台灣數萬間的企業夥伴們一同往下一個時代前進。

看到這裡還在等什麼?趕快加入我們 Team 啦乾我好缺人喔喔喔喔 😭!!

▍目錄


一、讓我們從零開始跳入新的市場!
A. 企業端市場的差異性?
B. 如何熟悉新的產業?
C. 如何快速進行競品分析?
二、如何與客戶共同打造我們的產品?三、HR Technology 的趨勢 - 未來的 Hahow for Business四、小彩蛋

▍讓我們從零開始跳入新的市場!

2019 年中,我們正在思考該如何將 Hahow 上面超過 300 堂的課程內容,200 位優質的講師和 Hahow 獨有的課程製作流程,搭配專業的學習平台推向不同的市場,讓好的內容能夠被更多有意願學習的使用者看見。

當線上教育隨著全球數位化的趨勢高速增長,台灣企業們對於高品質培訓內容的需求也在快速的增加, 究竟該選擇 Macro-Learning 還是 Micro-Learning 的課程內容也成為企業社群、HR 生態圈中熱烈討論的議題,即便 Micro-Learning (微學習、微課)的浪潮在社群的提倡下有著日漸增溫的現象,但輕薄短小的課程內容,究竟是否能夠給企業帶來幫助仍然是個待討論的議題?

Josh Bersin — 2021 HR Technologies

Josh Bersin 最新的報告也特別提到,在當前的企業教育資源中,只有 14% 的企業覺得 Micro-Learning 是有帶給企業實質幫助的,反之在 Macro-Learning 則有著較好的成效,而且持續在往下一步推進。

Josh Bersin — 2021 HR Technologies

由於這樣的趨勢,從 2017 年開始 Hahow 也發現企業在數位學習上面有著各式各樣的需求,有些企業需要我們在 C 端的課程,有些希望我們可以協助接洽講師,有些希望我們可以協助製作課程,有些希望我們可以提供課程平台,有些希望可以把我們買下來(誤),總而言之,在綜合商業策略與公司方向的考量下,我們瞭解到這個問題需要被釐清,需要一個團隊,用最短的時間推出一個產品到市場並驗證這一切究竟是否可行。

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同時必須要思考產品的停損點在哪裡?MVP 的階段性目標在哪裡?還記得最開始的 Hahow for Business 團隊只有兩個人,呃,沒錯,1 個 PO 和 1 個 BD,我們需要從零開始規劃所有項目,包含服務的名稱…還記得第一個版本的 Hahow for Business 差點被我們取名叫做「ū-hāu」,致敬 Hahow 好學校的台語,然後用一個俗到不行的 Slogan(呃還好沒有發生):

企業選 Hahow,保證有效(ū-hāu)

OK!當我們很清楚地知道第一步要做的是個最小可行模型(MVP),在有限的人力下,我們必須要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去熟悉這個市場,掌握市場上所有的競品,在踏進陌生企業端市場的同時,盡可能地確保 Hahow for Business 在產品、內容與市場方向是匹配的,並保有自身優勢快速放大我們的價值,在開始規劃產品之前,大致上可以分成幾個步驟:

  • 掌握產業關鍵詞(Know-how)與關鍵資源,建立 Domain Knowledge
  • 熟悉企業生態系(人資社群、企業 & 國際研討會、人資培訓活動)
  • 進行國內競品商業策略、定價策略與產品分析
  • 進行海外競品商業策略、定價策略與產品分析,統整未來趨勢
  • 信任你的夥伴,跟著 BD 去接觸我們的客戶建立用戶樣貌
  • 熟悉業務流程,帶著協助客戶解決問題的思維進行訪談
  • 親身體驗 — 作為企業講師的親身體驗(笑)

A. 企業端市場的差異性

我想大多數的夥伴對於 B2C 和 B2B 已經有基本的認識,如果不瞭解的話可以參考這篇文章。簡單來說,B 端產品的發想和商業模式的發展往往會奠基於某個行業,由於沈澱與累積一個行業的資源需要相當的時間和資源,大部分的時候會和公司現有產品或業務有關聯性(以 Hahow 來說就是我們的 C 端產品),在這邊簡單分享兩個我覺得在 B 端產品設計上最有趣的差異點:

差異一:三種角色的存在

首先,你的使用者「不是」掏錢的哪個人,角色的差異性,在 B 端產品的產品市場上,存在著 3 種不同的角色,分別是「老闆」、「產品的管理者」和「企業員工」

  • 角色一:老闆

他是決定是否購買、使用產品的真正決策者,他的決策依據就是所導入的產品給其企業帶來的價值大小與投入成本的大小。

  • 角色二:產品的管理者

他是業務最直接接觸到的關係者,也是 B 端產品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密切合作的對象。這個角色將會同時面對企業員工與老闆,藉由產品提供的管理機制,向上需要提供價值、成本判斷的標準、內部使用滿意度等資訊,向下提供完整的產品服務流程,關注內部營運指標與每位企業員工的真實回饋。

  • 角色三:企業員工

就是我們這些產品最直接的使用者 aka 企業小平民啦!由於企業員工往往需要長時間使用產品,同時也會針對內容、產品給予管理者回饋,隨著工具與工作業務流程整合的趨勢越來越普遍,在產品設計時也該導入 2C 端的思維,打造好的產品給每一位企業員工而不僅僅是滿足管理者的需求。

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持續考量不同角色的存在,通過以上各個角色的相互協作,融合我們為企業定義的產品價值指標體系,就能夠讓公司的價值評估達成目標,並最終實現可落地的執行規劃方案。

差異二:產品開發流程

接下來的則要講到「產品開發流程」,由於企業管理者們對於產品功能往往有著更高的期待,加上市面上眾多競品已經樹立各項功能的操作流程(不論他們是好還是壞 🤣),對於產品設計來說,我們特別需要謹慎評估各項功能的交付狀態,包含什麼樣的狀態是可以交付給客戶的?什麼樣的狀態是可以 Demo 給客戶看的?什麼樣的狀態是可以讓業務出去與客戶分享的?

在 B 端產品的設計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分析業務流程、瞭解企業業務間彼此的依賴關係、統整業務場景,除此之外,我們也必須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梳理邏輯流程,但也不能拋棄感性的部分閉門造車,不去理解你的客戶。

B 端產品由於有著複雜的業務邏輯,開發起來更是需要行業經驗的累積,並需要持續建立技術壁壘,這也導致 B 端產品的開發週期往往會比 C 端產品來得長。如何在滿足管理者需求的狀況下分階段交付產品功能,保持功能設計的彈性與模組化開發的架構,也是 B 端產品設計上相當有趣的挑戰。一旦獲得企業認可,當員工熟悉如何去使用,讓前述的三種角色都能夠從你的產品中解決他們的需求時,基本上我們就可以期待一個長期的合作關係啦!

B. 如何熟悉新的產業?

不論身在哪個產業,任何一個 PM 在開始開工之前都需要對市場建立基本知識,建議可以從最簡單的的關鍵字搜尋開始:

我自己的習慣是用圖形化的方式進行思考,持續往外延伸建立每一個單點放射狀的知識圖譜,理解每個知識點在「產業生態系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舉例來說,從企業學習開始往外連結不同的知識點:

接下來,我們必須要深入理解每個知識點,瞭解它們在整個業務流程、整個市場中扮演的角色,什麼樣的公司會需要企業學習?什麼樣的團隊會參加 ATD 年會?SCORM 是什麼?企業講師圈的生態系又是什麼?海內外顧問公司的服務與流程有什麼?

通過以上方式的方式,我們將會對現有的業務流程、市場現狀有個初步的瞭解,並且能夠和實際的業務場景有所結合,形成產品設計的基礎架構。除此之外,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我們也將針對特定的知識點(例如 HRD 系統),進行第二階段的延伸探索,掌握市場上現有的產品,洞察產品發展的趨勢甚至收錄到我們的潛在競品名單之中,當然啦!如果你本來就非常瞭解業務,那就直接開始向下進行即可。

C. 如何進行競品分析?

接下來,茫茫產品海該如何開始我們的競品分析?

在這邊一個建議是競品分析可以從認識市場結構開始,這能夠幫助我們在規劃產品藍圖時有更清晰的策略方向,現在主流的市場結構主要包含下列三種:

  • 完全競爭市場:沒有明顯的市場壟斷者,例如台灣現在的新聞媒體(笑)。
  • 獨佔 / 壟斷性市場:Google、Line、Facebook
  • 寡頭壟斷性市場:台灣大哥大 / 遠傳 / 中華電信、Android vs. iOS、AMD vs. Intel

雖然說要面對後兩者的市場相對困難許多,畢竟對於小型企業而言,與壟斷性的企業競爭時,不論在議價能力,市場知名度上都是相對劣勢的,但…不得不説在 2B 端還滿常出現後兩者的市場結構,以我現在所處的企業學習市場,在台灣其實就有相當明顯的壟斷性(名字我就不提啦,搜尋一下應該很容易找到),海外的話也有 Workday、SAP、CornerStone 這類型知名企業,壟斷性市場肯定有著較高的入門門檻,我們需要非常瞭解所擁有的優勢,明確的定義每個階段需要達成的目標,才能在產品開發的過程中不會迷失方向甚至失去鬥志,釐清市場現狀同樣也能夠幫助你在分析競品時,更能有效規劃策略。

別忘了在考慮的市場的同時,還要記得市場飽和度的條件,企業教育的資源在台灣目前大多集中在數位化程度偏高的中大型企業,至於在台灣究竟是哪種企業最多呢?有興趣的夥伴可以自己上網搜尋囉!

老實說,在進行 B 端產品設計時,不管是競品分析還是市場調研都具備一定的難度,有些時候我們根本就很難找到競品,即使我們找到競品了,想要取得測試帳號或者安排業務來介紹又是一個繁瑣的過程(倒),除此之外,就算真的取得試用的產品,在官網上寫得天花亂墜但用起來根本就是一場災難的產品比比皆是。撇除網路的資源,最有效的大概就是走進產業社群中認識你的客戶,從這裡去蒐集到更多訊息,然後慢慢建立人脈擴展搜尋。

接下來,準備來進入競品分析吧!

競品分析的第一步就是先確認競品,由廣往深。印象中第一階段我大概研究了超過 50 個平台,習慣搜集大量資訊後快速對每個產品建立認知,在「現有」和「趨勢」上搭配第一階段的關鍵字進行配對,並篩選出想要關注的產品類型,最後再簡單分為「核心競品」與「潛在競品」:

  1. 核心競品
    和你有著相同目標客群的產品,它們可能是寡頭壟斷或著近乎獨佔,對於這類型的產品我們需要持續關注,熟悉其銷售型態、產品架構並且進行定期分析,同時瞭解它的相關策略佈局。💡 這邊想要提醒各位,不要忘記追蹤海外的核心競品喔!大部分的狀況下,2B 端的海外競品(尤其是 SaaS 類型的產品)在推動與完整性上往往會領先台灣,提前掌握未來的趨勢才有可能找到超車的機會(笑)。
  2. 潛在競品
    這類型競品可能針對相同目標中的特定族群,而且往往能夠帶給你全新的產品設計思維。以企業學習為例這類型的競品可能包含「數位課程製作系統」,「人才發展系統」、「學習顧問平台」,它們似乎都能夠作為企業學習的延伸方向,密切關注這些潛在競品的發展能夠讓你跳脫既有的思維,提前佈局未來產品的可能性。

每個競品,我們都應該去描繪使用者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使用它,結合客戶的業務流程進行分析。在整理競品的過程中,藉由表格的型態能夠最簡單的呈現彼此的差異性,在我們的競品分析表格通常會包含下列項目:

  • 產品市場與客戶數量
  • 產品定位(產品特色分析)
  • 產品優劣勢分析
  • 4P 分析:產品 Product、價格 Price(收費模式)、推廣 Promotion、通路 Place

以海外的產品為例,從服務特色、商業模式與收費模式,細部討論內容領域和課程數量,我們可能會產出類似下列的表格:

站在產品經理的角度,另外一個習慣是會建立一份產品功能比較表,從核心競品中挑選約 3–5 個即可,這個步驟能夠讓你快速熟悉產品特色,並且快速掌握同類型產品的核心功能,例如下表:

後續也能夠運用上面的表格,在產品服務網站中放上類似下圖的比較圖表(參考 mailersend)提供用戶參考,讓他們知道你到底有多棒 🤣

最後我們能夠根據這兩份競品分析的整理,加上市場結構的定位,透過下列幾個問題釐清自己是否準備好進入下一個階段?

  • 我們的核心競品有誰?
  • 我們的目標客群是誰?
  • 能否說明我們所在的產業現況?
  • 我們客戶的痛點是什麼?
  • 我們當前的主要優勢是什麼?
  • 我們長期的優勢是什麼?
  • 我們可能的盈利模式是什麼?

很開心你願意花時間看到這邊 🎉 🎉🎉

Hahow for Business 是一個正在持續成長的產品團隊 ,歡迎加入我們一同面對各式各樣的挑戰喔 :)

🔷 企業端課程業務開發 Content Acquisition Executive

🔷 客戶成功經理 Customer Success Manager

🔷 前端工程師 Frontend Engineer(React,兩年以上開發經驗)

🔷 後端工程師 Backend Engineer(Ruby on Rails,兩年以上開發經驗)

我是Samuel,目前在 Hahow 好學校擔任企業端產品 Product Owner,認為分享和傳遞資訊這個行為能夠改變整個環境與業界氛圍,熱愛產品、設計,技術實作,創業和攝影,有任何想法或者合作的機會都歡迎一起喝杯咖啡。Website:www.samuel-kao.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itysite1025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itysite1025

--

--

Samuel

Head of Product in Hahow / Software Engineer / Designer. Feel free to book me at https://calendly.com/samuel-kao/30min